网站渗透

黑客攻防,ddos攻击,中国红客联盟,攻击服务器,黑产,拿站

雾霾的成因(雾霾大暴发的根本原因)

雾霾的成因(雾霾大暴发的根本原因)

最近四年,我们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、气象数据、卫星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,参考国内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,与多个大学、科研机构和企业专家建立了研究网络或联合研究小组,连续几年共同研究雾霾成因。本文涉及所有结论都经过多领域对比研究、多来源数据相互验证,并咨询多个专业专家。即使有局部的、细节性的不确定性,但整体结论应该不会存在问题。

本着雾霾治理,匹夫有责的精神,作为雾霾主因研究的“弱势群体”,对可能来自强势部门的质疑,须遵循举证倒置原则,因为共同目标都是为了雾霾治理。执着于让“弱势群体”去企业或城市验证某些结论,而看不到国内外学术期刊上非常多的研究数据和结论,容易让人产生质疑。把雾霾主因和治理方法的讨论定性为技术和管理范畴的探讨,允许有些许帮助的任何人贡献才智,而不是垄断雾霾治理议题,禁止雾霾主因讨论,是管理部门应有的胸怀。

一、对题目的进一步解读

雾霾(大暴发):统称能见度小于7.5千米(2012年后自动观测标准)或10千米(2012年前的人工观测标准)的霾、雾、轻雾等。本文中2012年之前人工观测数据中,轻雾都属于雾或霾的统计范围。本研究不再区分霾、雾或轻雾,主要是为了避免因为不同概念或通过定义新的概念,掩盖实际的能见度不达标的天数,造成雾霾大爆发前后霾、雾天数不可比的问题。

(雾霾)大暴发:以每年的霾、雾、轻雾等天数做衡量标准,数倍的突变。2001-2011年间雾霾发生的频率是常规变化,山东在30天左右;2012年是湿烟囱为特征的脱硫脱硝烟气排放范式改变的建设年,由于许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,重雾霾天数变化不大,但轻雾天数开始暴增;2013年至今,包括霾、雾和轻雾的能见度较低的天数开始暴增,且一直在200-300天(山东)的高位徘徊,是雾霾大爆发前的7-10倍,不包括轻雾的雾霾天数也连续两年翻番式暴升,北京之外的华北平原区域类似。这几年雾霾治理的成就,主要表现在重雾霾天数降低,PM2.5质量浓度下降50%。

根本原因:在所有导致雾霾天数暴增的原因中占比70%以上,区别于所有其他贡献很小的原因。

燃煤烟气治理:主要指电力和其它行业采用湿法脱硫、氨法脱硝的大型燃煤烟气治理设施,并非指散煤治理的气代煤、电代煤等零散措施。目前这类大型烟气治理设施大多已进行超低排放改造,但排放的可凝结颗粒物(CPM)和氨过量排放等,照样多到在新冠疫情导致其他经济活动近乎停滞时,仍雾霾频发。燃煤产生但不属于烟气治理技术缺陷的污染物,包括在CPM中。

燃煤(烟气治理):专门指出燃煤,是为了排除其它因素,如天然气、机动车尾气治理、建筑工地扬尘等其他污染源。

(燃煤)烟气治理:专门指出烟气治理,是为了排除煤炭燃烧量、煤炭燃烧技术、发电技术、建筑工地扬尘、机动车数量等其他变量或环节产生的污染。

缺陷:包括污染物排放治理的技术缺陷、标准缺陷和监管缺陷(或管理缺失)。

技术缺陷,如拆除或没有GGH的湿法脱硫使干烟囱全部变成湿烟囱,湿烟气产生大量可凝结颗粒物(CPM),脱硝过量喷氨导致的多种形式氨/铵排放,有水溶性盐的气溶胶或雾滴被机械携带,湿法脱硫的湿烟羽中形成超细颗粒物等,都属于燃煤烟气治理技术缺陷导致。

标准缺陷,如过低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导致过量的喷氨,最终通过氨/铵等以多种形式排放到大气中。在雾霾爆发时,严格管控氮氧化物排放而导致过量喷氨,过量氨/铵排放导致更严重雾霾,陷入“死循环”。超低排放要求的过低二氧化硫排放标准,也值得商榷。中国北方属于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控制区,过低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,导致其过快下降,也导致夏季臭氧浓度升高。

监管缺陷(或管理缺失)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烟尘等常规污染物(简称常规污染物)治理以酸雨为目标,其治理过程中次生CPM、氨/铵过量排放等污染物,导致危害更大的雾霾。监管只关注三项常规污染物及后来加入的VOCs,忽略了次生污染物对雾霾形成的显著影响,疏于对最重要的污染物管理。除了上面提及的CPM、氨排放外,不受限制的水蒸气排放,会加剧低温季节的相对湿度:不受限制的高空热排放会加剧逆温环境的形成;这两项监管缺陷会加剧低温季节时高湿、静稳气象条件的形成,导致雾霾更早、更多、更严重的发生。另外,广泛使用的冷却塔产生的溶解固相物排放,尤其是采用中水、海水、苦咸水、含盐废水作为补充水,为提高节水率而显著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的情况下,也向大气提供了可观的氯离子排放量,氯离子本身就是大气中PM2.5无机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同时,氯离子和氮氧化合物形成的硝酰氯,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,形成氯自由基,对臭氧形成作用显著。

总之。如果没有燃煤烟气治理多种缺陷造成的非常规污染物的无控制排放,雾霾不会大暴发,也不会持续到现在。

二、2013年中国北方暴发大雾霾并持续至今,是可以确认的事实

首先简要梳理一下电厂和工业燃煤烟气治理的演变过程。

1、2001-2006年:PM2.5质量浓度与煤炭消费量同步上升阶段,PM2.5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迅速上升

在这一阶段,随着中国加入WTO,经济快速发展,煤炭消费量快速上升。而PM2.5质量浓度,根据卫星灯光数据和专家数据,也近乎同步迅速上升。卫星捕捉到的华北平原的霾,也从淡淡的霾逐渐变为浓重的霾。2006年成为二氧化硫、烟尘、PM10、PM2.5的峰值年。

由于没有相应的烟气治理措施,煤炭消费在这一阶段与PM2.5质量浓度有很强的因果关系,并同步增长。这一阶段抓控煤的话,就能够明显遏制PM2.5质量浓度的增长。

2、2007-2012:PM2.5质量浓度与煤炭消费量脱钩阶段,脱硫除尘加价政策起了决定性作用

2007年开始,脱硫除尘加价政策作用显现,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度下降,卫星灯光数据推算和专家推算的PM2.5质量浓度不再伴随煤炭消费量的上升而上升,而是进入徘徊中逐渐下降的通道。实现这个脱钩,应该说是很重要的胜利。

如果2006年的趋势继续下去,以能见度为代表的雾、霾天数增加,也应该会很快到来,尽管可能与现在的雾霾性质不同,导致的原因不同,更可能是渐变,而不是突变。

这一阶段PM2.5质量浓度与煤炭消费量已经脱钩,抓控煤对遏制PM2.5质量浓度的增长已经开始没有多大效果。

图1 煤炭消费量与PM2.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

(图1中PM2.5排放量系根据贺克斌院士图截取的全国数据,煤炭消费量为山东省数据,2000-2006年二者同向变化,2006年之后二者脱钩。山东省PM2.5排放量或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全国的类似)

3、2013至今:雾霾大暴发并持续阶段,霾、雾和轻雾天数高位徘徊,尽管重雾霾天数下降,PM2.5质量浓度下降50%

进入2013年初,雾霾在华北平原大暴发。2013年1月北京连续25天雾霾。国内外新闻媒体记录了大雾霾的可怕情形。最大的几次雾霾弥漫多个省,横跨上千公里。

这一阶段抓控煤,对PM2.5质量浓度下降50%没有多大贡献,因为上一阶段就脱钩了。散煤治理对PM2.5质量浓度下降应该是作用不小,但散煤燃烧量相对较小,在雾霾大暴发前可能更多,不可能导致雾霾大爆发。

4、以山东为例,2013年和2014年霾和雾的天数连续两年翻番式暴升,能见度低的总天数在雾霾大暴发之后至今没有多少下降。

图2 山东省雾霾天数变化趋势

(图2为几个典型时间段霾和雾日数平均值。2012年后不包括新设的轻雾日数,2011年前为人工观测值,包括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轻雾天数)

如果考虑雾霾大暴发后新定义的轻雾(相当于雾霾大暴发之前的雾或霾)天数,2012年后最高年份相当于2001-2011年霾、雾平均天数的10倍暴升,令人难以置信,且持续至今,没有大的下降。

5、铁腕治霾取得一些成绩,但雾霾至今依旧,只是蓝天有所增加,重雾霾天数有较大下降,PM2.5质量浓度下降50%

华北平原在经过8年的铁腕治理后,在超低排放改造、停产限产、大量关闭小散乱污企业、气代煤电代煤等治霾措施下,重雾霾天数有较大下降,PM2.5质量浓度下降50%。只是强调后两者数字变化作为大气治理的成绩,看不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能见度低的霾、雾和轻雾(轻霾)天数高位徘徊,会导致重大的决策失误。

在北京以外的华北平原城市,在高楼或视野开阔的其他地方,看远处灰蒙蒙是常态。只有在雨雪或大风、降温之后才有几天能见度高的蓝天白云,才似乎回到了雾霾大暴发之前。

山东省发改和环保部门2020年比往年都努力的控煤和监督企业达标排放,当年减煤3800万吨或6000万吨。而大气十条实施期间5年减2000万吨的任务或十三五前4年都没有减下来几吨。但是,山东省的能见度2019年没有明显改善,2020年也差不多,没有收到预期效果,主要还是没有对症下药。

6、以雾霾频发为表征的环境容量大幅降低,是由于非常规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量暴升,而常规污染物排放同期大幅度下降,二者由于烟气治理设施的缺陷而成为表面上的因果关系


  • 评论列表:
  •  慵吋路弥
     发布于 2025-02-20 09:27:05  回复该评论
  • 东省数据,2000-2006年二者同向变化,2006年之后二者脱钩。山东省PM2.5排放量或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全国的类似)3、2013至今:雾霾大暴发并持续阶段,霾、雾和轻雾天数高位徘徊,尽管重雾霾天数下降,PM2.

发表评论:

«    2023年7月    »
12
3456789
10111213141516
17181920212223
24252627282930
31
标签列表
文章归档

Powered By

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